上周,美国的网红超市Costco(好市多)来到中国,在上海闵行区开出了第一家中国门店,开业刚刚四小时,许多商品就被抢购一空,巨大的客流量让Costco不得不暂停营业,场面之火爆,简直堪比粉丝围攻流量明星。
来自脉脉实名交流观点
而在上海大妈们的"热情"助推下,当日Costco的股价就大涨了5%,会员数量也很快突破了10万大关。Costco的CFO高兴地表示:火爆程度超出预想,预计明年还会在上海开出第二家店。
不过这种火爆并没有持续多久,近日,Costco门口依然排着很长的队,但和当初不一样的是,这些排队的顾客都是前来退货和退会员卡的,超市内的客流量也明显减少了很多。
开业才一周时间,前后就出现了如此大的反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有顾客反映主要是开业前三天的优惠力度已经一去不复返,售价仅为1498元的飞天茅台没有了,919元的五粮液也调到了1000元以上,之前人们挤破头抢购的东西要么下架了,要么涨价了,人们薅羊毛的激情不再,于是就纷纷表示不玩了。
此外,不少脉脉用户也认为,Costco玩的依旧是"美国模式",不符合国内绝大多数消费者的主流生活方式。尤其是国内网购、零售这么发达,人们完全用不着像美国人那样周末去大规模一站式采购。这也是之前其它美国商超在中国活不下去的重要原因。
来自脉脉职言区观点
Costco与传统的零售商不同,后者是卖商品赚差价,而Costco则是依靠会员费赚钱。商品的价钱可以非常低,甚至有时候为了保证高质,部分商品完全是以亏损的状态出售的,只要会员的数量能够保持增长就足够了。Costco一年的净利润几乎全部都是由会员费用贡献的。
不过Costco在国外的自信,到了国内却成了考验人性。由于对退会员卡和退货的要求非常宽松,国内消费者在发现没有羊毛可薅后,起身拍拍屁股毫不留情地就把它扔在了一边,难怪有脉脉用户调侃,在国外玩得风生水起的Costco,到了中国就被大妈"教做人"了。
早在1996年,中国第一家山姆会员商店落地深圳,之后又有麦德龙、普尔马斯特等付费会员制商超接连来华,但最终除了山姆会员店还在坚持付费会员制以外,其它两家一"死"一"卖身",即使是侥幸存活的山姆会员店,也是长期不温不火。
不过有趣的是,一直沉寂的山姆会员店,却在2016年迎来了转机,一年之内从6家门店开到了16家,预计到明年还将达到40家。而影响山姆重新崛起的原因,则是国民的理性消费意识逐渐复苏,消费观念从崇尚名牌转向崇尚品质和性价比。而这两样恰好正是付费会员制商超的主场,尤其是对商品品质的把控,更是山姆会员店的强项。
来自脉脉行业头条文章
由此看来,Costco的三位"前辈"虽然只有一位熬出了头,但这至少说明了会员付费制在中国还是行得通的,而这也是Costco进军国内的一个重要原因。
只不过,行得通并不意味着照搬美国模式就可以,短短一周时间,Costco已经暴露了不少问题,如果还是这样执迷不悟,想成为第二个山姆会员店,恐怕就有点难了。
(文章内容素材均来自于脉脉)
业务入口 请填写信息!我们将为您提供更详细的资料!
姓名:
联系电话:
来访目的:
单位名称:
邮箱:
简要说明:
提交成功,我们会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您也可以直接联系我们的客服专员: 15738385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