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大师”沈巍自从上海杨高南路地铁站附近那片绿化带百日“爆红”后,很快消失在纷扰的人群之中。当再回到杨高南路地铁站绿化带时,已经是前呼后拥的来“忆苦思甜”。“爆红”后的沈巍并没有被上百万的高薪“诱惑”,而是在粉丝的帮助下自己做起来直播,如今在他的短视频平台上已经有了93万粉丝。而几乎和“流浪大师”一起出名的“师娘”,甚至可以算是把沈巍“捧红”的重要人物之一,在沈巍还没有自己做直播时,她就已经有了近60万粉丝,然而两人“分道扬镳”后,如今粉丝最多的一个号已经降到了52万,而且如今她的短视频的是“自怨自艾”。
成名后的沈巍,并不喜欢网友和粉丝叫他“大师”,他甚至愿意大家叫他网红和老师,也不喜欢被称做“大师”,并且沈巍也很清新的认识到自己的“爆红”是形象的反差导致的。是源于一位看似在流浪“拾荒者”,却能引经据典《左传》、《尚书》、《了凡四训》,也可以信手拈来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一副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样子,却能捧着一本本干净的书和粉丝聊得头头是道,拾荒近30年无人问津,却没有想到在通讯科技飞速发展的直播平台上“火”了。
沈巍之所以会被粉丝称为“流浪大师”,有着他的过人之处,他清楚的看出那些所谓的追随者中并没有几个对他说的“垃圾分类”感兴趣,也没有几个是真正想学点古典文学的。在一群群“看似疯狂”的追随者中,有不少人不过只是想借“流浪大师”的“火”而让自己也“火一把”的。所以在沈巍还不算太火的时候,就引用过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乐毅列传》中的名言说过——善始者众,善终者寡。也为被捧得太高的学识说过:“现在的书读的少了,好像觉得很稀奇。不是我学问多大,是你们自身造成的,你们书读得少就这么简单的道理。你们多读书本身,不要我本人。”
当然沈巍不是单纯的“带薪”流浪,他还做着“垃圾分类”。甚至当年离开单位和家庭也就和他搞了“垃圾分类”有关。当前当垃圾分类在全国推广时,“流浪大师”沈巍却已经转行搞起了直播。但是沈巍并没有忘记他曾经做过26年的“垃圾分类”,他在他的短视频平台上备注到:“做垃圾分类并不是因为我生活艰苦而是我坚持勤俭节约杜绝浪费的理念,不需要怜悯与同情,只希望大家理解。愿大家和我一起身体力行,为环保事业尽一份微薄之力……。”
而在“世界环境日”这天,沈巍还单独录制了短视频大谈“垃圾分类”。提到“环保之父”曲格平在70年代去参加“世界环境会议”,而在当时大家都认为环境问题是“发达国家”的问题,却没有联想到我们自己也会出现;还提到如今很多人并没有把环保和环卫区分开,做“垃圾分类”更难的是大家还没有这个观念,认为分出来的垃圾依然是垃圾……。在这天的直播中一开始也用了不少时间讲“垃圾分类”,随后才被粉丝互动打断了沈巍。这或许也是沈巍的无奈,毕竟直播平台不是讲座,它更讲究互动。
再说回“师娘”李思颖,当沈巍刚成为“流浪大师”被追捧时,他身边总有一位会为他递水、打伞和安静坐在一旁听他谆谆教诲的中年妇女,很快被“好事”的粉丝们称她为“师娘”。于是,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的确出现了一个“师娘”的号,在沈巍日益走红的时候,“师娘”的粉丝也飞速增长着,在这个短视频平台上“师娘”也在学着“流浪大师”讲环保、还不时做做公益、卖卖书。然而最终“流浪大师”并没有和“师娘”一起去流浪。
“师娘”也有了几十万粉丝,这是一般小网红望尘莫及的,更重要的是“师娘”吸粉只用了不到百日。然而和“流浪大师”沈巍“分道扬镳”后的“师娘”并没有一如既往的快速“吸粉”,相反“掉粉”成为了日常,后来“师娘”开始改网名和重新注册新号,但是没有了“流浪大师”的“加持”,“李思颖师娘”的确少了不少吸粉的能量。
如今再看“师娘”的短视频,已经少有当时做公益讲环保,有的是日常生活的点滴记录和有些“自怨自艾”的感伤,当然点赞和蹭“流浪大师”热度时相比已经少了很多,而回复中的是想知道“师娘”究竟和“流浪大师”有过什么故事。当然李思颖的短视频配词也的确让人浮想联翩,如“这个世上,总有一些人,铁石心肠,是暖不了的。”“一曲一声叹,一生为一人”等等。其实不管怎么说,“流浪大师”沈巍到现在粉丝还在不断增长说明沈巍的确有着自己的特长吸引粉丝,如今正从“流浪大师”变成“旅行家”四处流浪,每到一处,总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给粉丝予赞赏,而“师娘”相比较单调了不少,正像网友说的一样“蹭来的热度,早晚要退热的。”
对于如今的“流浪大师”沈巍和“师娘”李思颖的“火”,大家有什么要说的呢?评论区大家一起聊聊吧。
业务入口 请填写信息!我们将为您提供更详细的资料!
姓名:
联系电话:
来访目的:
单位名称:
邮箱:
简要说明:
提交成功,我们会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您也可以直接联系我们的客服专员: 15738385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