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没有人能想到乌克兰大选会以这样的方式落下帷幕:在当红喜剧中演过总统、其他政治经验为零的喜剧明星沃洛季米尔·泽连斯基,在4月21日的次轮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当选乌克兰新一任总统——得票率73.2%(总投票率62.05%),全部选区得票过半,其中东部得票率近90%…… 没有编剧敢写这样的剧本,但回顾泽连斯基加到一起也仅有一百多天的政治生涯,不可能的一切已经成真:因为出演总统,他真的当上了总统。 而这一切诞生于一次无可争议的选举:存在真正的竞争,也履行了所有应有程序,选民在完全公开透明的情况下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无论得票率还是投票率,都创下了独立以来乌克兰的历史记录——对这个国家而言,仅这一件事就值得载入史册了。 4月21日晚在庆祝当选的派对上,泽连斯基说:“所有前苏联国家,看看我们!一切皆有可能!” 是的,一切皆有可能,但这样的选举结果并非奇迹,而是某种必然——并且,也并不限于前苏联国家。 ”没关系,瓦夏也是“ 在谈到泽连斯基的时候你很难绕开他最重要的角色——《人民公仆》中的平民总统瓦夏,因为这部目前正在连载第三季的国民电视剧,几乎就等同于泽连斯基总统竞选的全部内容。 《人民公仆》剧照 / Cinema Escapist 一个清贫潦倒、但满腹经纶的普通中学历史老师,因为一段私下的牢骚而成了“网红”,又从“网红”意外当选了总统;他政治经验为零,既无背景也无资本,在天罗地网般的官僚体系里处处碰壁,经常发现自己又在不知不觉中遭人利用;他的团队和他一样全无经验,其中不少是他的朋友或旧识,局中人时刻准备攻击他们,或者腐化他们……而他所能依靠的不过是书本——从普鲁塔克到亚伯拉罕·林肯,和普通人的善意和信任,以及不肯放弃的一点初心——改变这个国家。就这样,竟然也磕磕绊绊地走了下去。 到了剧外,泽连斯基的竞选核心归结起来只有一句话:我会做现实中的瓦夏。 2018年12月,泽连斯基成立了自己用于竞选的党派“人民公仆”;1月开始,正式宣布参选的泽连斯基在自己的Instagram主页上更新了大量助选视频,其中不少甚至难以辨别这究竟是在说泽连斯基的总统竞选,还是即将上线的《人民公仆》第三季;3月27日,在大选第一轮投票开始前两天,《人民公仆》第三季开播,以一种史无前例的方式成功绕开了选前“静默日”,而第三季的标题甚至就叫“选举”…… 《人民公仆》第二季海报 / 网络 有了“瓦夏”的场外支持,泽连斯基面对的一切问题都不再是问题。零政治经验?没关系,瓦夏也是。被怀疑是国内寡头的傀儡?没关系,瓦夏也是。被国内媒体和政客群起而攻之?没关系,瓦夏也是。 在竞争对手们还挣扎于曝光率与“人设”的时候,泽连斯基已经领先所有人不止一个身位:在总人口不过四千五百万的乌克兰,这位国民喜剧明星在Instagram上坐拥四百余万粉丝,还运营着每周一期的热门脱口秀节目。 而十余年娱乐业从业经验,也让能编能导能演的泽连斯基在这次竞选中,证明了自己在把握受众心理、制造流行方面的专业能力——脚本设计尚且如此,就更不必说他与其他竞争对手在镜头前表现的差距了。 泽连斯基的instagram主页 / 网站截图 当然,不能忽略蔓延乌克兰全国的倦怠和失望情绪,泽连斯基的胜出,不能简单地归结于他的非建制派身份——很有可能正是在公众情绪这一点上,泽连斯基攻破了最后一部分摇摆选民的心理防线。 4月19日,在选前唯一一次与现任总统波罗申科的公开电视辩论中,泽连斯基数次将波罗申科质问到哑口无言:在波罗申科强调需要夺回克里米亚、夺回顿巴斯、保卫乌克兰的时候,泽连斯基在问:“如果没有正常的药品,没有正常的薪水,何谈改革,何谈结束战争?” 很难说这不是因为波罗申科的平庸无能,或至少在大众眼中的“能力不足”:泽连斯基的问题来自网络“众筹”,真正的提问者是他遍布乌克兰全国各地、身在各行各业的四百万粉丝。所以这些问题,更像是普通乌克兰人的日常关切。 波罗申科(左)泽连斯基(右)辩论 这次辩论的影响,在4月21日晚的计票工作中显露无遗:直到4月16日,民调中表示准备投票给泽连斯基的选民还仅有48%,但最终这一数字停留在了惊人的73%,直追一年前在全无竞争对手情况下第四次当选的普京(得票率76.67%)。 这些选票究竟是投给了泽连斯基,还是瓦夏?恐怕没有人说得清。 活生生的施季里茨 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记得,二十年前的普京本人恰是同样手法的第一个成功案例。 当然,普京没有出演过总统,直到1999年8月就任俄罗斯总理时都还默默无闻的普京,人生中几乎没有过影视表演经验(如果不算那些裸露着上身,骑在马背上的照片),但二十年前,正是另一个家喻户晓的影视人物为普京充当了今天乌克兰“瓦夏”的角色——这个人物名叫马克斯·施季里茨,出自1973年的苏联电视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剧中身份是长期潜伏在纳粹德国的苏联特工。 普京在西伯利亚的马背上 这是苏联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电视剧之一,剧中人物和情节直到今天仍在影响俄罗斯社会,部分用词甚至进入了俄语词典,普京本人也是该剧忠实拥趸。1999年初,俄《生意人报》进行了一次事后看来意味深长的民意调查,询问读者“你希望谁来担任俄罗斯下一任总统”,施季里茨在其中高票胜出。 《春天的17个瞬间》里的施季里茨(右) 作为潜伏特工,施季里茨镇定、精干而务实,德语几与俄语一样流利,并精通多种战斗和情报技能——当年叶利钦以及克里姆林宫的风云人物选定普京的具体原因如今或许已不可考,但毋庸置疑,1999年围绕普京组建起来的竞选团队充分注意到了施季里茨与普京之间的相似性:它们构成了早期普京公众形象的主要部分——一个活生生的施季里茨,即使现实中普京驻东德期间只是一个文职。 无论如何,这一策略是成功的:它帮助普京在短短三个月内完成了从无到有的政治蜕变,并在2000年初成功当选。直到普京的第一任期内,“施季里茨效应”都仍是国内外政治评论员热爱的关键词,与此同时,对于“真正的”普京,公众却始终知之甚少。 毋庸置疑,在1999年的俄罗斯,选举更多的只是一个工具:决定普京能够出任总统的是叶利钦的背书和各大寡头的认可,而非公关团队的任何精妙策略。但与此同时,这无疑也奠定了普京总统生涯的基调,自此以后,大众传媒成为俄罗斯政治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关键部分——叶利钦时代寡头们对于政治的控制,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他们控制的媒体(或者说,电视台)实现的,也正是后者使普京得以在短时间内成为俄罗斯总统,以一种至少看起来完全合法的方式。 叶利钦“钦点” 普京当总统/Tass 有理由相信普京本人对这一过程同样印象深刻:2001年4月,普京发动了他总统生涯的第一场权力争夺战,目标是寡头古辛斯基旗下的国内第一大电视台NTV。接下来的两年里,俄罗斯几乎全部电视台都被克里姆林宫收编,其他人的上镜时间受到严格限制,普京本人——不用怀疑——则在此后的十六年里成了俄罗斯第一偶像派明星。 谁才是外行? 普京的初次当选过程并非秘密,只是在此之前,它更多地被视为一个特例:一种俄罗斯特殊政治环境下的特殊产物。 但直到乌克兰,直到泽连斯基,问题似乎才真正清晰起来:在当代政治表演的行业中,面对一个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前苏联转型国家笨拙的政客,就像是初进表演系的新生。 而泽连斯基这位天赋异禀的演员,可能同时正是一个天生的政客。他的政治生涯或许是一个事先无法预测的机会,但在这个时代,泽连斯基的专业背景和电视机前的熟练言论非但不能算是缺陷,恐怕还算得上是真正的杀手锏。 苏联解体后的三十年,对现状的失望与不满情绪几乎在全部独联体国家普遍存在,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曾经在世纪之交接连遭遇货币破产、国家分裂和恶性恐怖袭击的俄罗斯人,想要的是一个稳定可靠的领导;而今天厌倦了无能政客的乌克兰人已不再相信空头支票,他们想要一些更新的东西。 很难想象还有谁能够比今天的泽连斯基更适合这样的期待:没有人能承诺乌克兰更好的未来,但也没有人能断言喜剧演员会把事情变得更糟。泽连斯基的专业技能和言语的艺术,对于安抚和吸引选民的作用显然不容低估;而对于夹在欧洲与俄罗斯中间的地缘政治难题有何效果,则有待时间的考验。 不过至少,泽连斯基目前未处劣势。身为以俄语为母语的乌克兰犹太人,泽连斯基复杂的族群背景,使得摸不清深浅的克里姆林宫直到大选结束,仍未决定该如何对待他。4月22日下午,克里姆林宫发出了致泽连斯基的“提前祝贺”,其中的试探意味显而易见,而主动权也因此转移到了泽连斯基手中。 泽连斯基当选后,推特上一个流行的笑话是这样说的:“比起业余小丑,如今人们终于开始投票给专业的谐星了。” 只是,相比业余的小丑,专业的谐星也许真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文/路尘 责编/苗硕)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谢绝商用
业务入口 请填写信息!我们将为您提供更详细的资料!
姓名:
联系电话:
来访目的:
单位名称:
邮箱:
简要说明:
提交成功,我们会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您也可以直接联系我们的客服专员: 15738385509